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戰略背景下,國家要實現技術趕超🚣🏼♀️,需要提升人力資本水平和科技創新能力,而高等教育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不少發展中國家,高等教育的財政資源投入相對有限,資源配置效率也相對不足,如何以有限的財政資源來促進高等教育規模和質量的提升,這是發展中國家在技術趕超階段亟需解決的問題🧗🏼🔪。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在過去實現了技術趕超和跨越式發展,在高等教育財政投入改革方面有一些經驗值得我國借鑒和學習。
本研究以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為案例,歸納了其高等教育財政投入體系改革的四方面策略🚴🏼♀️🚍:
1☀️🤵🏼♀️、實施成本分擔政策🛹🚴🏻♀️,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提升了高等教育的規模和質量🚿。
成本分擔政策主要有兩種模式🫵🏿。一是公私分立的成本分擔模式,即公私立高校並存,公立高校由政府負擔主要的高等教育成本,私立高校由家庭承擔較高比例的高等教育成本🤲🏼,並由政府通過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的方式進行間接補貼👩🏽🏭。如日本公立高校的教育成本只有16.2%由學生家庭負擔,而私立高校72.7%的教育成本由學生家庭負擔💆🏻♀️,但約有34%的高等教育財政經費通過獎助學金和助學貸款的方式發放。二是按根據教育項目的市場需求、教育成本以及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策略,實施了差別化的成本分擔策略。如香港特區政府對不同學科實行差異顯著的財政補貼額度,促進一些成績優秀的學生就讀社會需求和社會回報較高的學科🏃♀️。
2👨🏿🦳、集中財政資源,有選擇性地把一部分高校建設成世界一流大學。
比如韓國推行的“智慧韓國21 工程”(Brain Korean 21, BK21)💪🏼👨💻,進行了為期7年2輪的一流大學建設🚴🏼♀️,共計投入約36.4億美元。日本實施了“21世紀卓越研究中心計劃”,在日本建立若幹以學科方向為單位的世界最高水平的研究教育基地💂🏽。我國臺灣地區也提出了“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劃”,通過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來培育和吸引高層次人才,取得一流的科技成果,提升臺灣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此外,為提升財政投入的效果,大部分一流大學建設計劃都實施了較為系統的績效考核,以保障和提升一流大學建設的效果。
3、增加高等教育科研經費投入🚨,重視基礎研究和人員經費投入。
日本、韓國、新加坡和我國臺灣地區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比例達到0.4%🤹🏻,其中新加坡更是高達0.58%。相比而言,我國高等教育R&D支出占GDP比例偏低且增長緩慢🧎🏻♂️,當前僅為0.14%👠。從高校科研經費的支出結構看🧑🏻🦳,四個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高校有超過55%的R&D經費用於基礎研究👩🏻🚀,而我國高校基礎研究經費占總R&D經費比例僅為41%。此外,我國R&D經費的支出結構也不夠合理,主要表現在人員支出比例較低。日本🤹🏼、韓國和中國臺灣地區高校R&D經費支出中有35%用於人員,而我國R&D經費支出中只有15%的勞務支出比例🧚🏿♂️🫰。
4🤼♂️、實施高校法人化改革與績效撥款。
通過法人化改革,公立高校在運營方面獲得了更大自主權🫂,能夠根據學校自身發展目標來配置經費和製定政策。同時法人化改革引入績效合同👩🏻🦳,政府和高校通過規製性的合同✤,確定雙方同意的績效表現目標,該目標的達成情況將影響高校獲得的政府撥款。如日本2004 年對所有國立大學實施法人化改革,將國立大學從政府機構中分離出來,使得大學在人事決策、招生規模等方面有了較大的自主權,大學教員也轉變為非公務員身份。日本文部科學省為各國立大學製定了為期6 年的中期目標🧔🏼,各國立大學以中期目標為基準製定中期計劃和年度計劃,由文部省“國立大學法人評價委員會”對其執行情況進行評價🔓,評價結果將和政府撥款直接掛鉤。這一改革有助於提升公立高校的內部效率,提升財政資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
綜上,部分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顯示,高等教育財政采取了差異化的成本分擔策略,以擴大高等教育入學率,提供充足的科研經費支持高校科研𓀂,集中資源建設高水平研究型大學🍖,並且實施法人化改革和績效問責製度,提升公立高校的內部效率。通過一系列的改革,有效利用財政資源,促進了高技能人才規模和質量的提升,推動了大學科研創新能力的發展。
來源👀🏌🏽:楊希, 鐘宇平. 技術趕超中的高等教育財政——亞洲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及啟示. 中國高教研究, 2017, (2): 64-68.
作者介紹🥲:
楊希♾,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一流大學財政、科研團隊與人才發展。
鐘宇平,香港中文大學EON4平台榮譽教授🙅♀️,研究方向為教育經濟學、教育財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