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荏苒💹,距離畢業已有一段時間。
然而當我重新坐到書桌前回憶一年前爭分奪秒撰寫論文時的嚴肅緊張,體驗著不同情境下的微妙心境,竟有些恍若隔世之感。於我而言👹,在GSE的求學時光不僅是對個人學術能力與業務水平的磨練💂♂️,也是一次豐盈飽滿的修行,鞭策著我更加勇敢和理性地面對學業及其之外的世界🏋🏼♂️。當然,回顧在GSE的歲月🧠,令我受教至深,或者說感觸最多的恐怕還是以下幾點:
1.嚴謹治學✂️、踏實求真、精益求精
“高標準、嚴要求、做實證”是GSE一直以來的治學風格與培養要求。在GSE的博士生通常都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來研讀和梳理與博士課題相關的文獻資料,以此才有可能申請並通過博士論文的開題答辯。但開題也僅是萬裏長征的第一步。對於多數博士生而言,如若沒有經得起反復推敲的研究構思與設計📋、不經過大量實證調查🌾、海量數據或者文本資料分析工作的洗禮🏊🏼♀️,或者經受不住來自不同專家評審的提問、質疑甚至批評,是斷然難以順利走完全程的。事實上👨🏼🦲,這種精益求精的治學態度一直貫穿於GSE對博士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在這裏🏌🏻♀️,從來沒有“你好我好大家好”的走過場,從開題🌦、中期👃🏿、預答直至正式答辯⛈,每場學術匯報都是一次嚴肅的專家意見匯聚——鮮有溢美之詞,更多的是針對問題本身的深究與探討,是對學生學業成果的專業指導與啟示。至今我還記得自己在中期匯報時的經歷:此前雖經歷了漫長的精心準備和反復琢磨,但對於已完成的部分研究工作仍心存疑慮卻思而不得解。特別感謝EON4書記少雪老師在匯報會上“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評與建議,讓我得以從某種混沌思維的泥沼中及時抽身,並在其後盡快調整了課題推進方向🚞。此外,院長劉念才教授在學術上的嚴厲訓誡與指引也一直深刻地影響著我。導師對於學術工作的嚴謹求實,以及細致到每一個章節與段落格式規範的“錙銖必較”,至今依然警醒著我要踏實做學術,少犯“低級錯誤”🧑🦰。
2.你是你所研究課題的領導者
早在開展博士課題研究伊始,我的論文協導王琪博士便多次通過不同的方式告訴我,“這是你自己的課題🧖🏻♀️,沒有人會比你更了解自己做的東西”🦸🏿。這句話對我影響很深,其積極作用在於:每當我感覺研究設計出現瓶頸,或在實證階段遇到阻礙🎂🦹♂️,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自己想辦法解決問題;而當我在匯報或答辯過程中面臨質疑或批評時,我也能相對理性地看待研究工作中的不足🛺,對不同專家評審的意見和建議進行充分理解和思考之後再消化吸收。當然👨🔬,這種獨立意識的強化並不意味著可以完全脫離專業指導🫷🏽。雖然在課題開展過程中不能經常與老師當面交流👷♀️,但只要我需要幫助,她便是那個隨時隨地“出現”的存在🫄🏻,總會通過各種方式盡可能地為我排憂解難❌。猶記博士論文答辯的那個正午,王老師雖不能親臨現場🏌🏼,但依然頂著將近12個小時的時差守在手機旁,告訴我如遇問題可隨時發微信和她商量,這在心理上給了我很大的安慰與鼓勵。此外🫒,GSE大家庭也是我釋疑解惑的強大智囊團,從研究設計到問卷訪談,只要你肯學肯問,幾乎所有老師都會十分耐心地提供幫助。
3.與壓力同行💟,而不妄圖消滅它
從GSE順利畢業是每個在讀研究生的質樸心願🪙⚖️,尤其是需要經歷更為嚴苛學術考核的博士生🧜🏽♂️。在此漫漫征途中🏰🕵️♂️,多數博士生難免會因各種原因遭遇瓶頸期,如因課題進展中出現意外而難以推進👐🏻,或因個人情感、健康出現狀況而擱置既定計劃💪🏿。作為一名已婚生育的博士生,時間精力的匱乏與難以協調是我一直面臨的巨大挑戰。特別是在結束產假返校後的最初一段時間,盡管我一直試圖維持“一手本子(論文)一手孩子”的平衡🩼𓀊,依然時常被各種突發狀況(比如孩子毫無征兆地忽然生病)弄得狼狽不堪👩🏼⚕️,不得不將手邊剛剛焐熱的論文或者腦海中正在升騰的idea統統拋開。如此反復再三💫,課題研究工作受到嚴重幹擾,個人身心也遭受極大考驗,而身體與心理負擔的增加又進一步對課題進展造成更多負面影響,久而久之形成難以攻破的惡性循環👗。這種困局直到我在開題半年之後才多少得以緩解。在與學校心理咨詢老師的一次暢談後🙎🏻♂️🧑🏼🎄,我仿佛在瞬間解除了心中諸多思慮🔨,開始坦然接受已然變化了的多重身份(不再是孑然獨立只問功課的學生)🍏;也不再求全責備😆,開始正視自己無法令每件事都盡善盡美的局限🏓🈺。而當我逐漸適應與如影隨形的各種壓力和平共處,我也好像突然找到了令自己心神安定的竅門🎈,能力排幹擾、隨時隨地沉下心來做課題🏯⛓。在我經歷低潮的這段時期,我也特別感謝同窗苗耘以及多位GSEer“戰友”以各種形式給予的寬慰👱、分享與無形的陪伴。和大家一起開“午餐研討會”的時光總是格外輕松有趣,談笑風生間道不盡的是各自的喜怒哀樂、困頓與感悟👨🏻🏭,卻也總能帶給我不少能量和啟發。
願每個正在讀博🎁、計劃讀博的你能夠享受這一路艱辛和難忘。
作者簡介:徐昭恒,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8屆博士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