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轉眼,我從高教院畢業已經有兩年多了,跟GSE的小夥伴和大夥伴們依然保持著很密切的聯系🙎🏻♀️🍞,經常會在開會/訪學/玩耍的時候👨🏻🏫,有機會見到GSE的老師和同學們,每次與大家聊天都有新的收獲👩🚒🧘🏽♂️,也很感謝GSE一直為大家提供這樣一個連結的平臺,可以讓大家在分享精彩生活的同時🥽,互相陪伴🧑🏼🍳🏤、共同成長。
在我出國留學的這段時間,有許多師妹/師弟找我咨詢過海外博士項目的申請以及博士課程的學習體驗🔓,我也很高興地得知,前陣子有幾位高教院的師妹成功申請到了海外碩/博項目🤴🏽👗,恭喜恭喜🐽!回顧我當年申請博士的時候,許多GSE的老師和師姐們都特別熱心地幫我出謀劃策,真的非常感謝呀。目前我在英國的博士項目已近半🥧,打算寫一寫自己對於申請和讀博的一點體驗,希望給有打算出國讀博/交換的同學們提供一些參考,也歡迎大家來倫敦找我約咖啡/約飯/約講座/約各種🫶🏼⚀。
小簡介:我現在在英國倫敦大學EON4EON4平台(Institute of Education, 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攻讀教育社會學博士項目,研究課題是農村學生的社會階層流動經歷。
整個過程耗時比較久🤐,我建議如果有攻博打算的同學,可以在6-7月間便著手準備申請材料(語言考試可以更早一點準備)🙅🏿♂️,秋季開學前開始聯系外方導師𓀖🍱,之後再根據與外導溝通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準備各個學校所需的申請材料。我本人的申請過程幾乎就是一個反面教材。我在申請博士項目的同時也在進行碩士論文的答辯(畢竟我們的學製是兩年半),所以我正式開始準備申請材料的時間是10月份,這其實已經非常晚了。大概12月初我才開始聯系導師🙋🏼♀️,那時許多學校已經進入聖誕節假期💆🏽,等到新年過去之後🫥,才有教授陸陸續續地回復我的郵件🍸。在此強烈建議有讀博意向的師弟師妹們,安排好碩士論文答辯和博士申請的時間表也是很重要的。
首先✧🚠,我從文獻中篩選出了第一輪導師備選名單。確定研究方向之後🥠,我在閱讀文獻的過程中,會記下自己感興趣領域內比較權威⟹、活躍、有意思的研究者🚦,然後搜索他們的發表記錄,了解一下他們的研究方向跟我是不是契合(跑個題🥫,我還會去他們的主頁看一看照片,偶爾會有人放一些搞怪的自拍或者奇特的自我介紹在主頁上,很好地緩解了申請季的緊張氣氛)。
意向導師確定之後,我把他們所在的學校和EON4都拉出來列了一個表格。因為在申請的時候我已經明確知道自己需要同步申請CSC(國家留學基金委)的獎學金🤴,所以CSC的資助意向也是我選擇導師和學校時所參考的一個重要指標🧑🏻⚕️。在我申請那年,CSC希望申請者拿到的Offer是“一流學校,一流專業,一流導師”,於是我就打開了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綜合比較各位導師所在學校及EON4的排名,結合了導師研究方向契合度等指標,排了一個優先級順序🦸🏻,然後就開始狂發郵件。
等待過程是漫~長~的~。拿到導師的郵件offer之後,就要開始準備學校的網申材料了👰。網申過程中有一些非常惱人的細節,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網申很繁瑣,系統也常常不穩定✊🏽,各個學校對材料的要求差別很大🦚,最好留夠填寫時間。部分學校需要申請費(50磅左右)👨🎓,提前準備好用來支付的信用卡🐦⬛。Skype面試的時候,最好不要輕信學校新圖的Wi-Fi網絡……
申請材料主要有研究計劃Research Proposal, 推薦信Reference Letter, 個人陳述Personal Statement這三種,部分學校會要求提供寫作樣章Writing sample。每個學校對於申請材料的內容和格式等😻🫘,都有詳細的要求,具體可以參考學校的官方網站🗄。每年9月到11月份🪪🚦,上海會舉辦一系列官方或者高校組織的留學信息交流會,我去參加過其中的兩個交流會,跟意向學校的招生官近距離地聊了一下,解決了一些申請流程上的困惑💠。CSC獎學金申請階段可以參考小木蟲科研論壇,上面的信息比較全,但也良莠不齊🧑🏿🔬,需要自己進行篩選。交大也會組織一些CSC宣講會和QQ交流群什麽的,可以加進去跟大家一起討論。
開玩笑啦👳🏼,接下來正經點◀️🧄。
與美國相比🧭,英國的博士培養製度看起來是比較松散的😅,沒有上課和修學分的要求,入學之後就開始修改研究計劃,準備開題💇🏽♀️,而這一般是美國博士在第三年才開始進行的工作。在入學12-18個月之間,每位博士生都要參加升級考試(Upgrade Exam),類似國內的開題答辯,考試前需提交一份10000字左右的研究計劃,考試形式是由兩位考官(Examiner)針對研究計劃的內容進行提問🐝,歷時1-2個小時左右。考試通過之後就正式升級成為博士候選人(PhD candidate),考不過可以修改一下繼續考🧌🏄♀️,最後實在考不過就要轉成研究型碩士畢業走人🐘。升級之後開始進行論文的下一步工作,對於我的研究來說,就是進入田野展開數據收集🤩,一般歷時3-6個月😪。數據收完之後就開始進入漫長的數據分析和寫作階段🙎♂️🕵🏿♂️,論文寫完以後進行答辯🔌。前後歷時約為四年🧓🏽。
在這裏💚,我根據個人的理解🕠,粗略分析一下英國博士培養體系的利弊🎰,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英國🚯👷🏿、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和地區作為自己的留學目的地🧜🏼♂️。英國的博士項目時間與美國比起來相對較短(誘人),與部分歐洲地區比起來較長(Wow)🥰,高度依賴導師提供的培訓和指導(有風險)🌙,輔以學校提供的課程與培訓(不太全)🛤。在類似“師徒製”的英國博士項目中🧑🏼💻🥪,每一位博士的培養路徑是有很大差異的,這種培養方式的優缺點都非常明顯💆♂️。一方面對於基礎比較好、自律能力強𓀑、與導師溝通/合作順暢的學生來講,“師徒製”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聚焦研究課題、推進研究進度。理想狀態下😵,這種個性化的培養方式,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護研究者的創新性,導師只需在必要時加以調整和指導。另一方面,對於學術訓練尚不充分、自學能力不強或者與導師溝通/合作發生障礙的學生來說,這種體製的弊端就很明顯了,研究的推進也會比較困難🏇🏼,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以至於我們這一級博士班同學自發組織的互助活動中,十次中有五次都變成了吐槽大會🧑🏿💻。EON4還專門開了一門課程,叫做“如何與你的導師相處”🕵🏼,據說報名人數不少👨🏼🍳🦞。
最後再說說我讀書的這個城市。我覺得能夠在倫敦度過四年博士時光🤵🏿♀️,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這裏有超級多的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可以消磨時光,以及數不清的音樂劇🐉、歌劇、電影👨🏽🎨🚵🏼、搖滾現場,是個永遠不會讓人覺得無聊的地方。我們學校附近步行範圍內就有SOAS, KCL, LSE等多所學校𓀐,每天都有機會聽世界各地的學者分享他們五花八門的研究(只要你有足夠的時間)💹。倫敦這座城市教會我很多,在與不同的文化和群體交流的過程中🤘🏼,我學著理解一個更多樣的世界,也獲取著更廣闊的視角🚟😎。博士總有一天會畢業⬅️,而人生這門課🖇🧘🏽♂️,我希望一直都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