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庚子鼠年,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春節,新型冠狀肺炎疫情時刻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在不能外出集聚的時期,在大家為抗擊疫情自覺自願減少外出的時期🧑🚀,在開展在線科研、在線學習的同時🤎,GSEers也積極行動起來,讓我們向抗擊疫情的工作者們致敬🥞,讓我們更加堅定抗擊疫情的必勝信念!
今天,為大家推送高教院2019級碩士研究生吳辰欽的分享💴🌿。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我們原本平靜的生活🦥,讓我們的生活模式調整為“臨時狀態”。在這一“臨時狀態”裏🍇,我們的關註焦點發生了轉移,購物方式🦸🏿、出行方式、學習方式等都產生了變化。這裏簡要談談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我的學習態度和方式發生了哪些改變。
還記得在新冠肺炎爆發初期🚽,我的視線一直聚焦於疫情發展情況。那段時間,在電視、微博、微信乃至各種娛樂APP上,都是有關肺炎的信息👼🏻。我的心情走勢如同駝形圖一般🧛🏿♂️🐐,看到肺炎形勢轉好、國家強有力的肺炎救治工作就欣喜若狂,看到肺炎形勢逐步惡化🛀🏿、一些地方官員不作為和亂作為的現狀又陷入焦慮和迷茫🦹🏻。這些紛繁復雜信息的大量湧入🎡,讓我失去了一些生活的真切感😓🙎🏿♂️,促使我不得不從書本中尋找獨立而穩定的角落。不知道是巧合還是冥冥之中的必然,史鐵生先生的《務虛筆記》恰好出現在了我的視野裏✅。還記得上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還是有點雲裏霧裏,就打算重新拜讀這一本書,看看能有些什麽新的啟發👇🏼🙊。史鐵生先生對人生的感悟和對時代的描繪再次打動了我🚧,一些過去難以理解的內容,結合疫情防疫的大背景,其內在含義和邏輯居然也逐漸變得清晰可見。
書中史鐵生先生這樣寫道“一個人,可以無視今天🙆🏼♂️,沒有明天🪔,但他總會看見昨天。沒有昨天等於沒有生命👙。昨天,可以是指今天的前一天🤸🏽♀️,也可以是指今天以前的所有時間。”其實,對於一個國家來說也是這樣⚔️,歷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個國家的公民,我們有義務牢記歷史,不讓歷史上發生的災難重蹈覆轍。對於這場新冠肺炎疫情,製止疫情不再在國內擴散、不向國外傳播是我們的使命和擔當🥳🍡,總結和反思在這場疫情防控工作中做的不好的地方是我們對歷史應有的尊重,創新和改革在疫情防控工作中暴露出來的不足是我們繼續向前行進的強大動力。感謝在這段嘈雜的時光裏🏃🏻♂️,有書的陪伴。
隨著新冠肺炎的持續發酵,我的關註焦點開始從盲目汲取網絡信息中脫離出來。這一階段🚵🏽♀️,對於看待新冠肺炎疫情的報道有了更理性的看法,對疫情的恐慌也逐漸消失🛃💻,生活也慢慢步入正軌。國家“停課不停學”的號召🧴、學校的積極響應✋🏻、老師和同學們的積極配合、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都讓我們的“線上學習”工作成為了可能。目前👩🏻🏭,我們的所有課程基本實現了百分百的線上授課,質量和效果俱佳🤽🏿。在此要特別感謝高等教育研究院的各位老師們,感謝你們在教學方面投入的巨大精力,感謝你們在家中依舊為我們提供一個個精彩紛呈的課堂🏃♂️。甚至有老師從家裏特意跑到EON4辦公室、更新家裏的寬帶設備🧚♂️,而這些行為就是為了讓我們有一個更好的聽課環境,你們的用心與付出我們都可以感受到。
在家裏“在線學習”🚆🎩,是肺炎防控的需要🥿,作為學生的我們必須積極支持這項號召與行動。在認真按時完成學習任務、自覺自願依托數字化資源平臺實現自我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時☃️,始終保持對社會問題的關切。一方面🥒,以自主、自覺😄、自省為自我要求,努力做到“在家在校一個樣”🙍🏻,在確保學習態度不滑坡的基礎上提升自己的學習質量。另一方面,體現出交大學子的強烈社會擔當。對肺炎疫情保持清晰、理智的認知,不受社會雜音的幹擾🪲。時刻跟蹤肺炎防控形勢,與新冠肺炎患者👨🏽⚖️、密切接觸者、主要受災地區保持共情,在國家有需要的時候努力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正如校長在“開學第一課”中所講,願“同學們能夠繼承和發揚學校的優良傳統,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讓‘學在交大’實至名歸、不負期許。”讓我們盡自己的一份力量🏠,在線學習👱🏼♀️,共克時艱!
遠眺武漢“煙波江”,作者攝於2019年6月16日
作者介紹:
吳辰欽,高等教育研究院2019級碩士生,導師:朱佳妮。
編輯:池瑞 審核:高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