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言
海歸教師在促進我國科學研究規範化、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有研究發現🧗♂️,部分海歸教師進入高校後出現了無法適應國內科研體製和學術氛圍的情況💩。本研究基於跨文化再適應視角,采用調查問卷的形式,從課題申請和成果發表兩個維度對來自41所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1417名海歸教師回國後的科研表現進行考察,並重點關註他們在海外的適應情況、對院系工作氛圍的認同情況以及與海外導師🤲🏼、同事和/或同門開展合作的頻率三個方面因素對其科研表現的影響。
二、 研究結果
1. 海歸教師對其回國後的科研表現總體評價不高
調查結果顯示,高校海歸教師對其回國後科研表現的評價介於“一般”和“比較滿意”之間,這可能與部分海歸教師中文學術表達生疏Ⓜ️,對國內的研究熱點和學術話語體系不太熟悉以及國內外研究範式差異較大有關。此外,研究還發現海歸教師對課題申請的評價低於發表成果。這可能由於高校在教師的考核和晉升中對課題層次的要求一般為省部級以上,但此類課題大多屬於競爭性項目,覆蓋面較小🌄,申請難度相對較高,且部分海歸教師缺少申報國內課題的經驗✴️,而在論文發表方面海歸教師可以根據外部環境和個體傾向靈活調整產出策略。
2. 海歸教師在海外的適應情況對其回國後的成果發表有顯著正向影響
回歸結果顯示🙌🏻,在控製其他因素後,海歸教師在海外期間的學習和工作適應情況每提高1分,海歸教師對其成果發表的評價提高0.15分,且在.001的統計水平顯著🧑🏼🚀🧙🏻♂️,但適應情況對申報課題的影響不顯著(p>0.05)(見下表)。本研究認為,海歸教師在海外學習、研究和工作適應得越好,意味著他們越能有效應對海外高校相對嚴格的學術訓練的挑戰,掌握更多的專業知識與技能𓀛,學術關系網絡也較為寬廣,這些都會直接促進他們學術成果的發表😚。
3. 海歸教師對院系工作氛圍的認同情況對其科研表現有正向影響
究其原因,首先🦶🏽,對所在院系工作氛圍認同度高的個體更可能主動尋求合作機會📷,促進科研表現能力的提升🧕🏻。再次,對組織內工作氛圍的認同能夠正向影響組織承諾🦸🏿♀️,使海歸教師努力通過提升個人的科研績效來提高院系的整體地位🚃。此外,高水平的組織認同可以減少成員間的內部沖突,教師能夠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於科研生產。最後®️,海歸教師傾向於認同學術氛圍自由、學術製度規範的工作環境,而這類工作氛圍往往能夠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學術支持,激發教師的創新能力💁🏼♂️,從而對教師科研績效具有正向效用。
4.海外學術關系網絡成員的合作頻率與海歸教師科研表現呈顯著正相關
隨著科學分化和融合進程的加快,與國際學者廣泛開展合作,對海歸教師及時更新國際前沿研究內容𓀙,實現科研創新尤為重要🪟。從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看,由導師🥒、同事和/或同門組成的學術共同體可以看成一個穩定的學術關系網絡🤾🏿🧏🏽♂️,保持與他們的科研合作能夠在獲得稀缺學術資源合法使用權的同時👩🏻✈️,擴大自身的學術資本;此外,在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程度還不太高的背景下,擁有國內和海外二元學術關系網絡的海歸教師占據了結構洞節點的有利位置。通過與海外的導師、同事和/或同門聯系與合作,海歸教師能夠獲得更多促進學術職業發展的信息💍、機會和資源👩🏽🌾,從而對其申報課題或發表成果產生積極的影響。
表 高校海歸教師科研表現影響因素的多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
課題申報 |
成果發表 |
(常量) |
1.169 (.229) |
1.039 (.197) |
海外適應情況 |
.067 (.041) |
.145*** (.035) |
對院系工作氛圍的認同 |
.386*** (.030) |
.283*** (.026) |
與海外導師、同事或同門的合作 |
.183*** (.046) |
.201*** (.039) |
性別(男性為參照) |
|
|
女 |
-.071 (.069) |
-.119* (.060) |
年齡(≤35歲為參照) |
|
|
≥51歲 |
-.151 (.090) |
.274*** (.078) |
36-50歲 |
-.166* (.074) |
.052 (.064) |
職稱(中級職稱為參照) |
|
|
副高 |
.288** (.090) |
.324*** (077) |
正高 |
.443*** (.099) |
.628*** (.085) |
學科(人文社科經管參照) |
|
|
理工農醫 |
.134 (.069) |
.012 (.059) |
調整R2
|
.160 |
.231 |
N |
1183 |
1179 |
註:(1)顯著性水平:* p<0.05;**p<0.01;***p<0.001;(2)括號內顯示標準誤
結合上述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第一,多舉措並重提高海歸教師回國後對院系工作氛圍的認同感🛐。一方面,院系層面應該為包括海歸教師在內的高校教師創造更加良好的科研環境🤦🏻♂️,同時通過資深教授“傳幫帶”或與青年海歸教師結對等形式,加快海歸教師對工作氛圍的適應;另一方面,海歸教師自身也應積極作出調整🤹♂️,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對待高校科研環境在完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不足,同時作為學術界的重要一員,學成歸來理應與全體教師一起營造良好的工作氛圍。
第二,鼓勵海歸教師回國後保持與海外的交流與合作🙍🏿。對於海歸教師而言🙋🏼♀️,回國後保持與海外學術關系網絡的交流與合作🧑🏭🧉,持續向世界科學中心學習先進的知識和經驗對其學術和科研發展至關重要。然而,本次問卷研究的結果顯示🍕,超過80%的海歸教師不再與國外學術關系網絡上的成員進行聯系或合作🎍。考慮到海外導師和共事過的同事、同門往往對他們的研究方向比較熟悉👩🏿🦳,會提供針對性的信息與建議🙍🏻。因此建議海歸教師回國後繼續維系並充分運用好已有的國際學術紐帶💇♀️,及時掌握國際學術前沿動態🔇🏋🏿♂️,將跨國資本有效遷移到學術職業中,以提升其科研表現能力👮🏽♂️。
來源
朱佳妮,吳菡.一流大學建設高校海歸教師科研表現自我評價的調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8,39(12):55-60.
作者介紹
朱佳妮,教育學博士↪️,畢業於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現任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中國學生學者跨文化學術適應和德國高等教育與科技政策。
吳菡,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高校海歸教師學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