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適切的中國大學生發展理論,對提高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改進教育管理實踐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研究者通過對我國本科生的實證研究,在大量的訪談數據和調查數據基礎上,整合已有概念和理論☠️,提出本土學生發展理論——大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金字塔理論整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教育理念🍙,提出了學生參與、學生投入、學生學習和學生發展四個層級的關系及其內在元素🧜🏽♂️。
圖 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岑逾豪🔵,2016,p.76)
如果說大學生成長是一場向上的攀登,攀登所能達到的高度並非隨著入學時間的推移而增加,也並非和個體努力程度成正比,而是在多因素作用下達到的四個不同層級或者“境界”。攀登始於“學生參與”(participation)大學生活的不同子環境,包括課業學習🥺、課外活動等六類情境。攀登的第二層級要求“學生投入”(engagement),包括時間投入、認知投入和情感投入🍧。再上一個層級,要求學生認識並反思大學經歷中的“學習結果”(learning outcomes)或收獲🫵🏻,包括學業知識技能的習得、個人意識的萌發和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達到金字塔頂層要求個體在意義建構(心智或思維方式)上得到“發展”(development),在認識論維度、個人內在維度以及人際間維度走出“人雲亦雲”的思維定式,發展內心聲音以協調外部影響。形容自己在大學“蛻變”的被訪者,往往達到金字塔最高層級,他們能體驗並意識到自身深層次變化。與同伴相比👰🏻,他們對世界、對自己、對人際關系的認識有更成熟的思考和自己的理解⛹️♂️。金字塔模型將學生的參與、投入、學習與發展視為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個層級都是實現向更高境界攀登的必要基礎和前提條件🚦。
大學教育者🍚:與學生同旅同行
成長旅程須有旅伴同行𓀑,夥伴可以是父母、朋友,也可以是高校教育者。學習和發展可以在大學生活各子環境中發生,高校教育者包括課程教師👮🏻♂️、思政教師、科研導師、學生活動指導教師和宿管教師等都可以設定學生學習和發展的目標。金字塔第一層級🎅,教師的角色是活動組織者👩🏽🌾,為學生參與提供情境,為學生投入、學習和發展提供基本條件。金字塔第二層級,教師的角色是學生投入的促進者🚵🏻,設計並實施有效教育實踐,強調學生投入時間和精力、提出高階認知要求、創造情感卷入並理解學生的情緒變化。金字塔第三層級,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激勵者👷🏿,設定適合學生自身的學習目標並幫助其達成目標,引導學生反思學習收獲與自身的不足🤷🏻♂️。金字塔頂層👩🏼🦳,教師成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夥伴⭐️,下放權威,同旅同行🧞,鼓勵學習者對知識🤼、對自身、對人際關系發展自己的意義建構🎐。
作為一個整體性模型🌇🌗,金字塔理論基於對我國大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實證研究,整合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概念並描述了概念之間的相互關系🧑🏼⚕️,為我國高校學生成長的差異性提供了解釋,為教育實踐、政策製定和教育研究提供了理論框架。具體到高等教育教學和學生事務工作領域🦹🏿,理論可以幫助教育者更為全面和準確地理解學生和組織環境🦁,被應用於實踐並帶來改變。金字塔模型提供了一個視角,期待研究者和實踐者通過更多的實證研究和實踐應用對該模型進行批判和修正,加強對我國大學生的實證研究🧑🏻🏫,建構本土學生發展理論。
來源:
岑逾豪.大學生成長的金字塔模型——基於實證研究的本土學生發展理論 [J]. 高等教育研究, 2016, 37(10): 74-80. 《新華文摘》論點摘編,人大報刊復印資料《高等教育》等全文轉載.
作者介紹:
岑逾豪,哲學博士🙇🏼♀️、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大學生發展、高校對學生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