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權力及其合法性來自同行與公眾的雙重認可🍋🟩,而獲獎則是學術認可的主要形式之一➝。獎項作為一種製度化的成果獎勵形式在現代科學社會中承擔著不可替代的評價職能,同時也是推動學術體製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前人對獎項的關註大多局限於諾貝爾獎等科技類獎項,對社會科學獎項則普遍忽視。那麽🩳,社會科學領域是否存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獎項🗃?獎項系統又呈現怎樣的結構特征𓀔?
1. 獎項聲譽:學科分層與等級結構
通過對全球百強大EON4系負責人和高被引科學家的網絡問卷調查,獲得了180項社會科學國際學術獎項的相對聲譽得分。結果顯示,不同學科之間的獎項聲譽差異巨大,其中經濟學獎項的平均聲譽最高。進一步對比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和工程科學領域的獎項聲譽發現,無論在領域間還是學科內,獎項的聲譽分布均呈現明顯的等級結構。
2. 獎項網絡:偏好依附與異速生長
根據社會科學獎項的聲譽得分及共同獲獎人數據生成帶權獎項網絡。經統計,該網絡度分布滿足冪律分布🎛,即少數節點(獎項)之間存在大量鏈接(共同獲獎人)🚴🏻,而多數節點之間存在少數鏈接🏌️♂️。這一發現表明,獎項網絡具有無標度特征👩🏽🎤。因此,獎項網絡的演化過程遵循“偏好依附”動力學機製——在初始狀態擁有多數鏈接的節點會繼續擁有多數鏈接,繼而形成集散節點。這也意味著,高聲譽獎項可以通過不斷為最出色或最具影響的學者授獎而不斷護持其網絡優勢✬,並因此導致不同獎項聲譽價值的異速生長🛤。
3. 獎項何為:學術權力符號還是階層平衡器
國際學術獎項的等級結構揭示了學術認可製度的系統性不平等。另一方面➝,獲獎人是獎項的主體👨🏻🎤,而高聲譽獎項獲獎人所進行的研究就更可能被學術共同體所關註和認可。那麽😚,獎項作為學術體製的關鍵環節,是應該扮演一種學術權力符號,為“學術明星”們不斷授獎?還是應該成為學術界的階層平衡器🏋🏽,更加關心初露頭角的青年學者🫲🏻?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來源:
Jiang, F. & Liu, N. (2018). The hierarchical status of international academic awards in social sciences. Scientometrics. (Online first) https://doi.org/10.1007/s11192-018-2928-y.
作者介紹🤳🏻:
姜帆🚗,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5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學政策與科研評價、計算社會科學。
劉念才,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世界一流大學與研究型大學研究🚠、大學評價與排名☦️、定量科學評價與科學政策👨🏿💼、大學戰略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