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起,各國相繼實施世界一流大學建設項目,例如韓國在1999年實施“智力韓國21工程”(Brain Korea 21 Project)👼🏿;日本在2002年和2007年分別實施“21世紀COE計劃”(21st Century Program)和“全球COE計劃”(Global COE Program);1998年5月🧂,我國開始實施“985工程”;2015年10月🅱️,我國開始統籌推進“雙一流”建設。各國通過投入大量資金,提高本國教育質量。
本研究基於2004—2014年11所美國世界一流大學的面板數據,深入探討高校的經費結構📝、高校規模與科研產出的關系🎪。同時,通過構建科研產出方程並運用OLS以及固定效應模型分析影響科研產出的因素,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學費比例和生均經費的提高限製科研產出的增加。
學費是美國一流大學的重要經費來源,學費比例的增加主要通過提高學費標準和增加學生人數等手段,由11所高校規模的擴張比例來看🦵,11年的學生人數增加較為緩慢,而且美國一流大學都非常看重學校聲譽,往往不會輕易通過增加學生人數而增加學費比例。各知名高校更傾向於選拔成績優異以及家庭背景條件較好的學生就讀,通過提高學費數額篩選最為優秀的學生👩🏻⚕️。對於優秀的學生來說,即使家庭條件無法承擔高額學費,美國聯邦政府、州政府也會通過獎助學金、貸款等方式進行資助。所以美國的頂尖高校都會非常重視課程與教學質量,將很大一部分經費投入到教學,以此來吸引質量更高的生源,從而限製了科研產出的增加。另一方面,生均經費的提高主要通過提升總經費和降低學生人數👨👦。為了增加高校經費收入💅🏿,美國高校一般不會采取減少學生人數的方式🌏,而提高總經費進一步增加生均經費對科研產出產生了負面影響,可能是生均經費的利用效率較低或者生均經費分配不合理。
2.非競爭性經費比例的增加有利於提高科研產出水平✦。
非競爭性經費主要包括聯邦政府、州政府和當地的直接撥款,其中聯邦撥款用於學生獎助學金🚸,州政府和地方直接撥款則用於教師工資⚀、學校運營等方面。這些經費不需要各個高校間進行競爭申請,主要由政府進行劃撥。因而這些經費的增加可以減輕高校教師等科研人員的壓力,教師等相關科研人員可以集中精力、留出更多時間和精力從事學術研究,他們也將更重視科研質量,有利於提高科研產出。同時政府非競爭性經費投入的增加👳🏽👨👨👦,有助於科研人員減少橫向課題申請👫🏻,專註於基礎研究,而基礎研究正是促進其他應用研究與開發研究必不可少的條件。
3.專職教師數的增加和學生總數的減少有利於增加科研產出。
專職教師數和學生總數反映了一所高校的規模。專職教師往往具備卓越的科研潛力和學術研究能力,也是高校科研產出的主力軍。專職教師數的增加🙏🏿⇨,有利於在高校中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教師的合作交流也有利於提高科研產出🧑🏽🦲。而學生總數的增加卻不利於增加科研產出👳♀️,主要原因有兩個‼️:首先,在所選取的樣本高校中,大部分學生是由本科生組成🤷🏼,本科生的培養目標並不是進行學術研究🪰,而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即接受通識教育,因而很少有科研產出。其次,學生越多,教師在人才培養方面花費的時間和精力也會越多,影響教師的科研產出。
借鑒美國經驗,我國應合理確定學費標準;增加基礎投入與績效投入;進一步優化高校規模。
來源:
白靜,張國棟.大學籌資結構、高校規模與科研產出的實證研究——以美國世界一流大學為例[J].教育發展研究,2017,37(17):16-23.
作者介紹:
白靜🏌🏻♀️,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6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