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2年以來🎞,為了促進高等教育機會公平、改善重點高校學生結構,教育部等五部委聯合實施了“面向農村貧困地區學生的定向招生專項計劃”政策(以下簡稱為“專項計劃”)。到目前為止👷🏿♂️,重點高校每年招收專項計劃生人數已由1萬人增加到2018年的10萬人👉,各重點高校中來自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比例顯著提高。然而,由於我國城鄉🔂🧘🏼♂️、區域間學校在基礎教育資源配置和教育質量上的差距🌕,以及國家優惠招生政策導向,這些學生入校後的學業適應及發展問題需要引起政策製定者和高校管理者的關註和重視。
為了清楚地了解專項計劃生的學業適應狀況,並與其他錄取方式學生進行全面的比較。本研究采用半開放式問卷調查和深度訪談法▪️,在咨詢相關專家建議的基礎上🍎,自編《重點高校本科生學業適應狀況調查問卷》🔹,並以某“雙一流”建設高校為例,對入校後三個月及一年的大學生進行簡單抽樣調查👩🌾。
研究結果發現👦🏻,與普通招考生和自主招考生相比,專項計劃生的總體學業適應狀況不容樂觀🤖,其中,學業適應表現良好的專項計劃生比例偏低👴🏻🤸♀️,而學業適應表現不良的專項計劃生比例則偏高。分析學生訪談資料發現,專項計劃生的學業過渡適應期普遍較長,入校後需要經過一年半或兩年時間才能完全融入大學生活。可見🧞♀️,學業適應障礙和適應時間較長成為專項計劃生面臨的較為突出的問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入校前充足的大學學習準備能夠顯著地提升專項計劃生入校後的學業適應水平🪭,即入校前對大學學習了解👨🏻🎓、規劃和準備越充分的學生,其入校後的總體學業適應表現會越好👩🏿💻;專項計劃生自身學業努力程度對其大學學業適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專項計劃生在與學習相關的各項活動中專註度越高、思考越深入、越積極主動完成學習任務,其學業適應水平就會越高;教師交流指導和學業輔導項目均能夠顯著地正向促進專項計劃生學業適應水平的提升🤽🏿,且教師交流指導的促進作用較大💆🏻♂️;此外,不同壓力應對方式對專項計劃生的學業適應水平產生顯著性影響,但影響效應存在差異🪿。問題取向積極應對方式能夠顯著地正向預測專項計劃生的總體學業適應水平😵𓀗,而回避取向消極應對方式則對專項計劃生的學業適應水平產生較強的負向影響🎎。
因此👩🏼🏭,針對專項計劃生在重點高校面臨的學業融入困境和挑戰,結合當前“全面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目標🛅,特提出以下政策建議🤷🏽。首先🦸🏿♀️,強化過渡補償教育意識,為專項計劃生開展入學準備指導項目👰🏿♂️;其次,拓寬師生互動機會與渠道,提升專項計劃生的學業投入程度;最後🧙🏿,完善學生學業輔導體系🤸🏻,滿足專項計劃生的多元化學業輔導需求。
來源👈🏻:
熊靜,楊頡.招生政策傾斜背景下農村、貧困專項計劃大學生學業適應研究——基於某“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實證調查[J].中國高教研究,2018(07):30-38.
作者介紹:
熊靜😫,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學習發展、高等教育公平;楊頡,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大學戰略發展、院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