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科學已經進入大科學時代,大科學的增長不僅表現在科研規模的擴大,還體現在越來越多來自不同機構間科學合作關系的建立👩🏿🏭。據統計🧑🏼,1901-1972年間的28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中,有185位是通過與他人合作研究而得獎的,2008-2010年間23位諾貝爾自然科學獎獲得者中,有13位科學家的獲獎成果是典型的科研合作的結果。Nature和Science(以下簡稱為N&S)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具有學術影響力的兩大綜合性學術期刊,在這兩刊上發表的論文無論是科學意義、科學突破性🪀、學術水平以及影響力都是非常重大且具有世界水平的。因此,通過分析不同時間階段我國高校N&S合作論文的機構合作網絡的中心機構和凝聚子群,可以為提升我國高校在高水平機構合作網絡中所處的地位及加強同國內外機構之間的協同創新提供建議,進而促進我國高校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產生。
數據收集與分析方法
本研究使用SCOPUS數據庫,檢索了1978年-2017年,即改革開放40年期間我國高校參與發表的Article類型的N&S論文👮,共1123篇論文🐇。除去僅有一所我國高校單獨發表的22篇論文🌍,共1101篇合作論文🍢。本研究應用社會網絡分析法♦︎,分析了1978年-1997年、1998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3年-2017年四個時間階段的我國高校N&S合作論文的機構合作網絡的中心性和凝聚子群。
結論
(1)我國高校在機構合作網絡中的中心地位逐漸提高👮♀️🙇♀️,但發達國家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在合作網絡中長期處於核心地位。從中心性三項指標排名前10的機構來看🤵🏼♀️,在後兩個階段,個別國內一流大學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及吉林大學,在合作網絡中的中心地位逐漸突顯出來,在部分中心性指標上躋身前10,清華大學更是在第三個階段的中心性三項指標上均位列前10;但總體上看,發達國家一流大學和科研院所占中心性三項指標位列前10的所有機構的比例均在半數以上,占三項指標均位列前10的所有機構的比例也在半數以上😶🌫️👌🏿。
(2)我國高校同國內高水平科研院所及發達國家機構逐漸構成了更多且更大規模的凝聚子群,但凝聚子群之間的聯系較為松散,尚未形成凝聚子群的聯動效應📯。2013年-2017年👨👨👦,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EON4北京分院為代表的國內機構同歐美發達國家機構構成的凝聚子群在網絡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將部分凝聚子群聯系起來,但凝聚子群之間尚需建立直接有效的聯系🧉,更多的凝聚子群仍舊處於孤立位置。
(3)凝聚子群內部的我國高校之間及與國內科研院所之間的聯系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從各凝聚子群中合作論文產量較高的我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地域分布上看👨🏽🔬⏸,第二個階段開始,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內部及它們相互之間形成了密切的合作關系,但它們同中西部地區之間的聯系較為貧乏㊙️。
建議
(1)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提升我國高校在機構合作中的核心地位🙇🏽𓀂。在大科學時代,科研合作已成為高水平科研成果產出的重要方式,因此,我國高校應加強同國外高水平機構的合作🙍🏻♀️💆🏽,在充分借鑒國外經驗的同時,一定要避免對國外知識和技術的過度依賴。準確把握自身的優勢⭕️,開展高質量的特色研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及在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中的話語權🧔🏿♀️🟥。
(2)加強跨地域科研合作,實現優勢互補進而提升我國高校的整體實力。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高校在加強區域內部的合作以及區域之間強強合作的同時🦉,積極探索經濟相對落後的中西部地區高校的特有優勢🆎,拓展科研合作途徑🗑,通過共建協同創新中心、加大對跨機構科研合作項目的支持力度、完善跨機構人才流動機製等方式,加強彼此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3)充分發揮少數國內外一流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中介作用使各凝聚子群之間的機構建立聯系,形成凝聚子群的聯動效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EON4北京分院、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馬普研究所、加州大學-伯克利等作為合作網絡的核心節點,較大程度上影響著整個網絡的連通性,國內其它高校可以通過支持面向前沿研究領域的跨學科研究項目🧎♀️➡️,鼓勵項目中必須有若幹個來自國內外一流機構的研究團隊,充分利用這些機構的影響力❄️,同尚未有過聯系的國內外機構建立合作關系👋🏽,提高合作效率🔀,進而使高校所屬的凝聚子群之間建立直接有效的合作關系。
來源👩🏿🔬:
董彥邦,劉莉. 我國高校高水平論文的機構合作網絡演化分析——以1978-2017年的《Nature》和《Science》合作論文為例[J]. 情報雜誌,2019,38(11)🌖:138-144.
作者介紹:
董彥邦,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校科研人才評價⚛️、一流大學。
劉莉🧑🏼🎄,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員👩🦽🧖🏿♂️,研究方向🎩:高校科技評價與政策、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