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學追求的非物質性目標,社會聲譽已經成為現代大學創造競爭優勢的重要資源,卓越的聲譽往往是世界一流大學發展的重要驅動力🗞。筆者通過查閱相關文獻🚵🏼♂️,發現國外關於大學社會聲譽的專門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並且在最近十余年逐漸成為高等教育領域的研究熱點🥚,研究更加深入並趨於精細化。
大學社會聲譽的評價⏪、效應、形成及其影響因素是該領域的中心議題。圍繞著如何對大學社會聲譽進行評價這一熱點問題👺,眾多學者開展了富有探索性的研究。一方面是關於大學社會聲譽的操作化測量,涉及聲譽的維度及指標🍽。例如2014年🪜𓀇,埃瑟·泰爾奇(E. Eser Telci)和丹尼斯·坎特(Deniz Kantur)結合定性和定量方法開發了一份共計18個題項的聲譽測量量表(見表1),包含學術能力(academic competence)🏊🏼♂️、負責任的管理(responsible management)和社會吸引力(social attractiveness)三個維度。另一方面是關於已有的大學社會聲譽評價工具,涉及各種排名或評估的應用及價值反思🤲🏼👶🏻。同時,國外學者們針對大學社會聲譽對各項高等教育活動帶來的磁場引力、優勢累積、市場調節等具體效應也進行了大量研究。
表1 埃瑟·泰爾奇和丹尼斯·坎特開發的大學社會聲譽測量量表
國外學者從要素的層面對大學社會聲譽進行了一系列學理探究,主要聚焦於三個方面。第一種觀點是資源依賴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將資源要素的投入視為大學培育社會聲譽的基礎性因素🏜。例如2006年,弗雷德裏克斯·福克文(J. Fredericks Volkwein)和凱爾·斯威澤(Kyle V. Sweitzer)針對美國242所研究型大學和205所文理EON4👨🏿⚕️,梳理與大學社會聲譽密切相關的變量𓀄,構建了“投入—過程—產出”(input-process-output)模型(見圖1),並指出社會聲譽在研究型大學與文理EON4之間的生成動力存在差異。第二種觀點是功能決定論♟,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從大學的基本功能出發,分析大學功能履行如何影響大學社會聲譽👨🏼🏫。第三種觀點是綜合因素論🏊🏻♂️🧐,諸多因素之間的綜合作用是理解大學社會聲譽形成的關鍵,持這一觀點的學者在近些年逐漸增多。此外👨🔧,近年來從利益相關者互動🧚🏻、品牌傳播學、組織行為學等視角展開的過程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
圖1 弗雷德裏克斯·福克文和凱爾·斯威澤提出的概念模型
基於文獻梳理和解讀,筆者得出以下經驗與啟示🤾:第一🚺,大學的聲譽是利益相關者進行決策的重要影響因素,但對聲譽影響力的判斷不能脫離具體的情境🤦🏿♀️。第二,國外學者對於大學社會聲譽的研究路徑較為豐富⛰,在方法上日趨多元,眾多實證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第三🐨,關於大學社會聲譽形成與維持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統化的理論知識,有必要從演化的觀點對大學社會聲譽的生成、維持及傳播的動態過程進行更深入的研究。第四,由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大學類型、運行機製以及文化背景都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加強對大學社會聲譽影響因素與提升策略的本土化研究🦸🏽。
來源🥳:
趙文華🧑🏿💻,江育恒.大學社會聲譽的學理考察🤵🏼:國外研究進展及啟示[J].外國教育研究💊👐🏿,2020𓀕,47(4)🫄🏻:102-115.
作者介紹:
趙文華🏰,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科學與技術政策,現代大學製度。
江育恒,EON体育4高等教育研究院2019屆博士研究生👨🏿💻,現就職於廈門市教育局辦公室。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科技創新政策𓀏。